7.6亿元的亏损额意味着平均每单亏约一块钱
日前,顺丰控股旗下的即时配送平台顺丰同城在港上市,发行价为16.42港元上市首日破发跌7.43%,总市值142亿港元
顺丰同城此次IPO初步发售约1.31亿股H股,集资21.5亿港元,主要用于研发及技术基础设施,扩大服务覆盖范围及物色潜在收购。
顺丰同城最初是顺丰控股集团旗下2016年推出的一个事业部,聚焦即时配送领域,2019年起实现独立运作,并推出同城急送品牌。
近几年,同城即时配送市场竞争激烈,达达集团,闪送,UU跑腿以及美团,饿了么等多家企业争先入局有数据显示,美团,饿了么,达达集团三家企业便占据了即时配送领域七成的市场份额
顺丰同城招股书援引艾瑞咨询的报告称,截至2021年3月31日,顺丰同城在过去12个月内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独立第三方实时配送服务平台,但市场份额只有11%,较第二名仅多出1.1个百分点。。
招股书显示,顺丰同城2018年—2020年订单总数分别为0.8亿笔,2.1亿笔,7.6亿笔,复合年增长率为208.7%,截至2021年5月31日,顺丰同城急送平台注册的骑手超过280万名,注册商家数量达53万名,用户数达1.26亿。
顺丰同城业务的快速增长,也处于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即时配送服务行业的年订单量预计将增至643亿单,2020年至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2.3%
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顺丰同城营收分别为9.93亿元,21.07亿元,48.43亿元,2021年前5个月顺丰同城收入30.46亿元。
2018—2020年,顺丰同城净亏损分别为3.28亿元,4.70亿元,7.58亿元,三年累计净亏损15.56亿元,2021年前5个月,顺丰同城继续亏损3.53亿元。
按招股书披露的收入和对应的订单量计算,顺丰同城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前5个月各期每笔订单平均收入分别为12.45元,9.99元,6.36元,2.85元,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顺丰同城2020年订单量为7.6亿单,7.6亿元的亏损额意味着平均每单亏约一块钱。
由此可见,顺丰同城虽然收入增长,但仍未摆脱亏损,三年半累计亏损超19亿。订单量直接反映了行业之兴盛。
对于这一问题,顺丰同城方面称,主要是由于其持续投资于业务发展及获取客户,技术进步以及一般业务支援团队扩充。
在即时配送行业,人工成本一直是最主要的成本支出,顺丰同城也不例外。即时配送行业订单量已从2016年的46亿单增至2020年的210亿单,复合年增长率为40%。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顺丰同城在骑手外包上的开支分别为10.5亿元,21.1亿元,48.6亿元,分别占营业成本的85.4%,86.4%,96.6%。
亏损是即时配送行业普遍面临的现状去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达达集团目前也处于亏损漩涡,从2017年到2020年,达达集团4年累计亏损了67亿元此外,美团,饿了么等同赛道企业也面临着亏损问题
快递物流专家,贯铄资本CEO赵小敏认为,在同城配送领域,最重要的还是规模效应,包括市场规模,订单量,收入规模,解决方案的能力,这些都是衡量的标准想要配送更多的订单,就需要海量的骑手,同城配送本质上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骑手成本居高不下,成了这个行业的通病
虽然顺丰同城头顶着业内最大的独立第三方即时配送公司头衔,但其实并不独立,在营收上,它高度依赖顺丰控股,顺丰控股一直在背后为它输血。
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顺丰同城前五大客户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67.7%,67.1%和61.2%,最大客户收入占比在2020年达到33.6%。
而2018年,2019年,2020年及截至2021年5月31日止5个月,来自顺丰同城母公司顺丰控股集团的收入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2.9%,13.1%,33.6%及38.6%。
从2018年至2020年,顺丰同城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订单量分别为80万单,1730万单,4.45亿单,都是来自于顺丰控股的订单。
这也意味着,顺丰同城目前的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基本是来自于顺丰控股,作为其末端配送的运力补充。考虑到下沉市场的持续扩张和新服务场景的衍生,这个规模还将进一步增大。
顺丰同城此次招股引入阿里巴巴旗下淘宝中国以及蚂蚁科技集团有份持股的哈啰出行为基石投资者,分别占上市后的5.55%及0.25%股份。
顺丰控股创始人,董事长,实际控制人王卫通过顺丰泰森等公司合计控制顺丰同城约64.54%的股份顺丰同城也成为王卫旗下的第四家上市公司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